?
“牛王誕”有個美麗的傳說。相傳,壯族先民在打獵中生捕了一頭野牛,經(jīng)馴養(yǎng)后變成家牛,某年四月初八日這頭牛生下一頭公牛犢,經(jīng)訓教后能犁田耙田并得到繁衍成群,逐步代替了人力拖犁耙之苦。壯族先民為了紀念這頭公牛的功德,尊它為牛“始祖”,所以這一天稱之為牛王誕。自有文字記載以來,壯族“牛王誕”節(jié)日已有370多年的歷史了。
按習俗,“牛王誕”這天務必讓牛休息一天,不下田耕作。農(nóng)家則早起備上三牲祭品到村頭土地廟祭拜牛王;有牛之家,或炊五色飯(用楓葉汁煮黑飯、用黃梔子煮黃飯、用雞血藤汁煮紅飯、用艾葉汁煮綠飯、白飯),或煮糯米甜酒,或油炸糍包粽子,或煮薯菜粥,用來喂牛,以犒勞耕牛下田作役之苦;家家牛欄門口插上綠柳枝,并在門口燃紙錢香燭,祈求耕牛四季平安。家中如有孱弱小孩,則需讓他穿上蓑衣,戴上竹笠,抓五色飯到牛欄陪牛同吃,祈求小孩他日如牛一樣健壯。有的農(nóng)家則牽牛到河邊,幫牛洗刷身子。有的人家則以薯藤煮粥喂牛,生活比較富裕的人家,則以糯米或粉煮油糍用香茅包裹喂牛。生活困難的人家則割些新鮮的草料放進牛欄喂牛。不論何種家庭,在四月八這一天,都要清理打掃牛欄,牛角牛頭披紅,牽牛到河涌洗滌梳毛,除去牛身上的虱子。
在完成護牛愛牛工作的基礎上,節(jié)日中午,各方來客及親朋好友被請到家中聚會喝酒,慶祝“牛王誕”。人們以雞、鴨和壯族特色菜:魚生、肉生來宴請親朋戚友。魚生是用生猛鮮魚(至少2斤以上)做的,先將活魚割尾放血,然后剔骨,切成魚片,晾干備用,然后用紫蘇、蔥、蒜頭和熟木耳絲、熟花生粉、蛋皮(切成絲)為佐料。待魚片干爽后,用酸醋先醃制紫蘇、蔥、蒜,然后把魚片倒入佐料和熟油之中拌勻,即可食用。肉生是用新鮮半肥瘦豬肉切成薄片,先用酸醋醃30-60分鐘,其它佐料與制作“魚生”的佐料相同,吃時拌勻,邊食邊拌,以保持爽脆。過四月八,無此“兩生”,認為是愧對親朋戚友。除此之外,還做粽子、白糍、粽糍、黃糍等糯米制品,饋贈親友。屆時,還舉行壯族八音、山歌對唱、舞木馬等民族民間傳統(tǒng)藝術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