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帶村村貌(石振明 攝)
馬帶村,位于連州市西岸鎮(zhèn)西南部,距鎮(zhèn)政府1.9千米。始建于北宋,唐姓先祖唐甫自湘南藍山遷至白鶴山下立寨,稱韶甫。大宋景祐年間,唐姓先祖欲尋找更宜居的地方,恰好看到一匹懷孕的母馬在貔貅嶺腳一孔巖洞前生下馬駒,于是認為此地是添丁的寶地,便從韶甫遷到此地立寨,取名馬帶,也稱金馬坊。世居唐、曹、石、許姓村民。馬帶村于2009年被評定為第二批廣東省古村落,2013年8月被評定為第二批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。
馬帶村傳統(tǒng)民居為明清建筑風格,青磚黛瓦,四角飛檐,檐下描花卉丹青。民居圍繞門樓而筑,金馬世第門樓與儒林世第門樓之間以圍墻“白城仔”連接,形成封閉的居住空間,遠望如一座古堡。代表性建筑有金馬世第、儒林世第、南門樓及唐氏宗祠、古戲臺。
金馬世第門樓始建于北宋元祐元年(1086),于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)、清道光八年(1828)重修。儒林世第門樓始建于清道光十年(1830)。兩座門樓均坐東北向西南,青磚青石腳,石塊疊砌1.2米高為腳,為磚墻擱檁架單間二層建筑,硬山頂,四角飛檐。
唐氏家族在北宋時期曾有“公孫三進士”榮耀。祖唐元,北宋雍熙二年(985) 進士,歷任渝、韶、陜等四州知府,后累官至尚書,屯田員外郎。父唐靜,北宋大中祥符八年(1015)登進士第,任大理寺評事,為官清廉,執(zhí)法嚴謹,為張士遜、陳堯咨、晏殊所推重,范仲淹亦以兄事之。孫唐炎,北宋景祐元年(1034)登進士第,為太子贊善大夫。
“金馬世第”匾(石振明 攝)
關于“金馬世第”匾,有一個傳說。唐炎喜歡看戲。有一年元宵節(jié)唐炎忙完事務后去看戲。但戲臺前已坐滿觀眾,因此要在擁堵的人群中找座位,便淡了看戲的雅興。宋太子獲悉后,找來一只燈籠,上書“金馬坊”,讓護衛(wèi)提著燈籠護送唐炎入座。此后,每逢看戲,觀眾看見“金馬坊”燈籠,都主動讓道,讓太子敬重的老師順利入座。據說,太子題寫的“金馬坊”三字略顯倉促,“馬”字的四點用拖筆法,兩點就解決。后賢將太子題刻拓印,鐫刻在門樓石匾?,F今仍可以見到這塊“金馬世第”石匾,“金”字一豎穿頂,“馬”字下方是倒寫的“丷”。
儒林世第中居住的是五代楚水部員外郎石文德后裔,分支始祖為清代出任廉州府靈山縣儒學訓導的石揚祖。門樓內有祖屋,供奉石揚祖牌位,神龕鑲“好義可風”匾。至今,石姓居民仍使用阿B聲(大明時期連州城的通用語言)交流。
儒林世第門樓(石振明 攝)
古戲臺選址村南,與唐氏宗祠相對。戲臺用石塊做基石,舞臺鋪木板。單檐歇山頂,四角飛檐,中間飾寶瓶。戲臺四角各有一對木柱,墊素面覆盤形石柱礎。中堂繪大幅南極仙翁像,上方掛“永樂盛世”匾,兩側對聯(lián)為“永樂慶無疆自有笙簫雅韻,盛世欽萃薈常聞鐘鼓鑼聲”。左右設廂房,房門上方書“出將”“入帥”。棟梁書“大清光緒三十四年歲次戊申仲秋月吉日合鄉(xiāng)眾信等重建”。早期有唐仁喜、石玉琴、唐金安等連縣“蓮花彩”采茶戲班主要演員,后他們被調入韶關粵北采茶戲團。
古戲臺(西岸鎮(zhèn)政府供圖)
唐氏宗祠,單層磚木結構,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(1776)。宗祠三進結構,分前廳、中廳和正廳。祠堂內有殿、廳、軒、廊和天井,分別懸掛4塊木匾:大門為“唐氏宗祠”匾,前廳為“金馬世第”匾,中廳為“簪纓世杰”匾,正廳為“直上云衢”匾。正廳前走廊兩側的磚柱有楹聯(lián)“自藍湘而至連城進士家聲昭萬古,由白鶴而遷馬帶晉陽世澤振千秋”。鎮(zhèn)守祠堂大門的是一對以青石為原材料,雕刻精細的石獅子馱鼓。
唐氏宗祠(石振明 攝)
馬帶村有3口古井:大井、沙石井、 深井。大井、沙石井水源相通。大井形狀為六角形,青石條疊砌,兩層井欄。井水清洌、微甜,井中有水藻、魚蝦。村中新娘嫁入當天,由接嫁娘帶領去大井擔水。打水前,往井里扔兩枚銅錢,稱買“迎新(娘)水"。老人辭世,大孝子提一只水桶到大井打水凈身再入殮,打水前也要扔兩枚銅錢,稱買“辭別水”。
六角井(張仁敏 攝)